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将遗产转化为资源谈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利用(2)

来源:果树资源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了羌、藏和土家族这三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分布于川北、湘西与鄂西南之外,其余藏缅语十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均流传在云南省境内,其主要歌种有:彝族

除了羌、藏和土家族这三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分布于川北、湘西与鄂西南之外,其余藏缅语十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均流传在云南省境内,其主要歌种有:彝族(尼苏人)的“曲子”(以“海菜腔”为代表)及“阿噻调”“阿哩调”等,哈尼族的“哈巴”“阿赤”(以八声部的“栽秧情歌”为代表),傈僳族的“摆时”(情歌)、“由叶”(生活小调)、“木刮”(古歌),纳西族的“窝热”,拉祜族的“火塘调”,基诺族的“沙郭”,阿昌族的山歌与迎客歌,景颇族的“舂米歌”,白族的“巴达高翁”,怒族的“求婚调”。

同属苗瑶语族的苗、畲、瑶三个民族均有多声部民歌。苗族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及四川、广东等省(自治区),多声部民歌流传于贵州、广西与湖南,主要歌种有:黔东南的飞歌、游方歌;黔西北歪梳苗、箐苗和长角苗的“摞垛”歌曲;桂北草苗的“嘎占”“嘎连”和“嘎靠”。此外,在湖南省的靖州“三锹”地区,还流传着由苗、侗、汉三个民族共同歌唱的多声部民歌,其主要歌种有山歌、坐夜歌、婚嫁歌、宴请歌等。

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五省,多声部民歌仅存在于福建宁德的八都等地,当地称为“双音”或“双条落”。

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六省,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广西、湖南及云南等地。主要歌种有:广西富川过山瑶“跟声歌”;云南绿春蓝靛瑶双声歌;广西东兰、巴马等地布努瑶的“都飞”“都番”;湘桂交界平地瑶的“梧州歌”及红头瑶双声歌。

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语言属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这三个民族均聚居于云南省,且均有多声部民歌存在。其主要歌种有:佤族的“玩调”与“唱调”;德昂族的“讨烟调”与“迎客歌”;布朗族的“宰莫”。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的中央山脉和东部沿海平原,少部分散居于大陆福建等地。因语言、生活风俗等的差异,内部又分为“阿美”“排湾”“泰雅”“赛夏”“布农”“卑南”“邹”“雅美”“鲁凯”“邵”及“平埔”等族群。多声部民歌分布较广,其中以“阿美”的丰年祭歌、饮酒歌、劳动歌和“布农”的粟祭歌、童谣等最为著名。

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自治区),其民歌的演唱,大多为单声部的独唱或齐唱,唯在锡林郭勒的部分长调歌曲中,伴唱者运用了持续低音的唱法,这种多声部歌曲称为“潮尔道”;此外,尚有一人唱出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低音持续音)的独特二重结构,被称之为“浩林·潮尔”或“呼麦”。

中国的朝鲜族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多声部民歌存在于集体歌唱的劳动歌中,主要的有林区号子和渔业民谣两种。

中国的俄罗斯族散居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及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俄罗斯族是一个具有合唱传统的民族,民间合唱颇为发达,主要歌种有抒情歌与叙事歌。

以上30个民族中存在的多声部民歌,其生存状态不尽相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已经消退,特别是与体力劳动相关的部分大多已成为历史,如汉族的劳动号子、景颇族的舂米歌等;有些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的歌曲也因风俗的改变而不再歌唱,如土家族、瑶族的哭嫁歌等。诚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应用的多声部民歌,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依然存在,它们将为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提供确切的资料,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除此而外,多数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仍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存活着,有的还很活跃,如侗族大歌、壮族嘹歌与黑衣壮歌、彝族的海菜腔、蒙古族的潮尔道和呼麦、哈尼族的栽秧歌、苗族的反排情歌、瑶族的梧州瑶歌、布依族的大歌与小歌,阿尔麦藏族与羌族的多声部歌曲等。

二、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传播

传承与传播都属于文化传播学的范畴。一般来说,传承是指纵向的承递,传播是指横向的扩散。

(一)多声部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保证文化基因的纯真延续,要求传承工作的本真性。传承,包括传与承两个方面,因此要同时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⑦传承人,是文化的持有者,是传承工作的主导方面,要积极地在场地、学员及经济等方面为传承人创造传承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被传承人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没有肯于学习的被传承人,传承工作也是做不好的,因此,在鼓励、启发他们文化自觉的同时,也要在经济、就业等方面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近些年来,各地创造了一些传承多声部民歌的工作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譬如: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将非遗音乐文化列入正式的教学内容,编纂教材,聘请传承人执教(如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大歌的教学);举办旅游文化学习班,学习合格、优秀者,介绍到旅游景点、饭店的文艺演出队(如贵州的侗歌学习班);利用境外资金与民间资金在村寨中进行多声部民歌的活态传承,给传承人与学员同时发放补助,规定学习数量与时限,进行不脱离本土、不脱离劳动的常年教学,收效甚丰(如云南“源生坊”的“海菜腔”传承活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举办多声部民歌培训班,进行有效的传承活动(如内蒙古的“潮尔道”培训班、云南红河州的“哈尼族八声部栽秧情歌”培训班等)。

文章来源:《果树资源学报》 网址: http://www.gszyxb.cn/qikandaodu/2021/0329/729.html

上一篇:果树优质农艺节水保肥综合技术分析
下一篇:体育舞蹈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研究

果树资源学报投稿 | 果树资源学报编辑部| 果树资源学报版面费 | 果树资源学报论文发表 | 果树资源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果树资源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