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解教师发展的新视角(3)

来源:果树资源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性路径 国家政策、相关主体和社会力量等作为重要的外源性动力,可以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同时,共同

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性路径

国家政策、相关主体和社会力量等作为重要的外源性动力,可以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同时,共同体内部教师之间形成的互动网络是教师发展的内源性基础,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生成性资源。要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然问题与应然贡献之间的差距问题,必须同时兼顾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相关的外源性动力与内源性基础,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达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充分自由发展状态。只有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结构性体系嵌入教师发展,按照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即把“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教师发展与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把共同体内外的资源、规则以及由此构成的网络体系进行理性组配,才具有问题解决与策略优化的现实意义。

1.资源:低重心与高配置相结合。

如何既遵循一定的规则又有目的地来获取嵌入在教师发展中的资源,并使这些资源有效地获得且优化整合,这是来自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内源性基础与外源性动力有效融合的标志和结果。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低重心”的战略设计,保证乡村教师发展空间、缩小城乡差距,避免马太效应的形成。来自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外部的“低重心”战略设计,实质也是为共同体内部发展奠定更为广泛的物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高配置”的发展方向,即将政府资源和其他有效资源配置到共同体的价值、品牌、内涵、文化上来,有助于共同体内源性基础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与功效。

2.制度: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需要资源的获得与整合,而对此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作为实践基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的共同体行动使整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成为可能。这里的制度是指包含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的行为规则。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行动框架中,正式制度因其强制性、正规性、外源性等特点,而具有推进、保障性作用;而非正式制度因其自发性、灵活性、非强制性等特点,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效应。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始终存在着博弈,但两者的互构是共同体行动以及其取得成效的逻辑依据。具体来说,要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共同体行动中达到有效结合,需要进一步实现两个方面的结合。

一方面,要实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包括新制度的制定和旧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比如制度制定的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内容的多向度取向、制度形式的多层级涵盖等。实践创新强调的是在行动的执行和策略上体现实践智慧,尤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共同体成员主体的价值诉求差异与实现。

另一方面,要实现“制度化信任”与“人格化信任”相结合。信任不仅包括基于人与人感情联系的人际信任,还包括诸如法律的惩戒式或预防式的制度信任。其核心意涵在于其能够有效整合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各种行动主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从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共同体愿景,提高共同体行动效能。其中,“制度化信任”是指从制度层面确保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人格化信任”是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道德力量、实践引领、榜样示范等方面发挥出来的具有类似人格感染的效果。

3.网络:加强基础与健全体系相结合。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内部与外部各行动主体之间构成了基于信任的教师发展网络体系。内外关系良好的共同体可以作为教师发展网络体系的基础,其具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可以使行动主体与共同体联系更为紧密,形成更大的合力,促进教师发展。对于这种网络基础的加强与“制度化信任”密切相关。相应地,内外关系并不良好的共同体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是各主体之间“低参与”。因此,需要明晰相关行动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提供行动保障,加强体系健全,从而成为培育共同体发展的土壤,成为教师个体与国家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桥梁。

可以说,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来观察,使宏观背景下的制度与微观层面上的教师得以贯通,进一步说,在教育运行分析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沟通教师和国家之间的中间物。在教师发展的行动逻辑链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起到了应然的推动作用。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文章来源:《果树资源学报》 网址: http://www.gszyxb.cn/qikandaodu/2021/0304/649.html

上一篇:穿越年高一年级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苹果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果树资源学报投稿 | 果树资源学报编辑部| 果树资源学报版面费 | 果树资源学报论文发表 | 果树资源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果树资源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